查看原文
其他

金课解密XVI | 成为植物医生的一门必修课

普通植物病理学

编者按

      本科生院将以“金课解密”为主题,陆续推出我校金课系列报道,解密金课建设的道与技。本期带来植物保护学院吴学宏教授主讲的《普通植物病理学》

课程简介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也是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历史达70多年。2019年列为中国农业大学首批金课建设名单,2022年认定为中国农业大学“大国三农”一流本科课程。本课程在本科生培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已完成微生物植物病原学学习的基础上,讲授植物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同时将立德树人、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进而为后续课程(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检疫学和农药学等)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达到培养掌握扎实的植物保护专业基础知识的行业复合型领军人才的教学目标。

相关荣誉


 首批中国农业大学“大国三农”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建设目标

本课程综合考虑前后课程知识的认知性、系统性和衔接性,加大国际科研论文的介绍和引入提高分组讨论、专家报告、案例分析等教学课时的比例,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和探讨问题,形成理性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进行课堂讲授、专题讨论、外文文献翻译、读书报告、实验教学和现场教学实习等一体化教学,将文字、图片、音频和影像等多元素有机结合,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交叉应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授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生产实例。

课程建设目标是:

● 坚持继承、发展与创新,讲授植物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同时,将立德树人、价值观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的各个环节。

●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农情怀,掌握扎实的植物病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全球视野、审辨思维、创新创业和学习发展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突出以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分析学生的心理和需求,进行知识讲授和学习引导,最终期望以学生的成绩、成果和成就作为考核标准。


教师团队成员

课程改革


1.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进行科学的传帮带

团队的 5 位教师均拥有博士学位、均在国外知名大学进行过学习或访问研究。主讲老师坚持现场听取年轻教师的授课,对课程讲授情况进行点评。目前两位青年教师已经独立担任实验教学的主讲教师,并参讲部分理论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具有年龄梯度,实现老中青相结合,定期就教学工作进行商讨和落实。同时,吴学宏教授作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以及全国植物保护专业教学创新联盟秘书长,积极组织全国植物病理学教学研讨,分别于 2019 年 7 月、2020 年 11月和 2021 年 7 月牵头主办了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植物病理学教学研讨会。

任课老师正在讨论

2.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重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课时由 32 学时增加为 40学时,减少了与“微生物与植物病原学”中重叠的病原学知识的课时、增加了病原致病性、植物抗病性及绿色综合防控措施等章节的课时,教学内容新增加了病原与植物的分子互作、真菌病毒防治植物病害等研究热点及最新成果的介绍。新的教学大纲能更好的发挥其在培养方案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在前期病原学课程的基础上深入讲解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等知识,也为后期的专业课程“农业植物病理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3.实时充实教学内容,加大课程的挑战度

本课程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和研究型学院的优势,根据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更新课程内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课程论文要求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选择植物病理学领域近一年内发表的国内外科技论文或学术会议论文集的一篇论文或一本(期)进行评述,挑战度高,充分促进和引导学生加大学习投入。鼓励学生阅读英文原版教材,潜移默化地训练专业英语,增加课程内容学习的挑战性;介绍近一年内举办的学术会议及最新学术报告,每年课件更新比例不低于 10%;激励学生阅读本年度发表的国内外科技论文,引领学生关注最新科研进展并形成具有国际视野的观点,鼓励学生将课程论文结合自己的 URP 项目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成果进行投稿。 

学生在上实验课


4.实行多种教学方式并举

教学过程中遵循理性知识和感性认知相结合的规律及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原则,做到室内、室外相结合,学生预习与教师提问相结合,重点提示及个别指导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交流平台(如微信群)等各种手段,实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实现师生互动。比较国内外教学案例,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和形式;将教学日历、课件和课程论文要求、期末考试时间安排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开设微信群,进行答疑解惑。坚持考前答疑制度和平时答疑相结合(包括 office hour、邮件、短信或微信答疑等),完善课程定时答疑制度,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团队成员多次参加教师成长中心举办的教学工坊,学习翻转式课堂等教学方式。构建微课、MOOC 等新型教学模式,尝试制作常见问题问答分析等插件,将线上课程等资源有效融入日常教学;进一步活跃网络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学生在进行答疑


5.建立科学的综合考评体系

在已有期末考试和撰写课程论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基础上,强调平时上课、课堂讨论和作业等平时成绩的重要性。考试命题在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注意考察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实行集体命题,统一判卷。通过改革考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同学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获得创新能力。将上课出勤、课堂讨论、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等平时成绩的比重提高到 50%以上,将期末考试题型更改为翻译最新发表论文的英文摘要、简答题、综述题等,且取消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等单纯考核知识点的题型。


课程精彩回顾

指导学生实习

指导学生实习

课堂照片

教学研讨会

学生评价

总体来说我还是很喜爱这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验课以及欣赏课程的建设的,无论从师资力量,到课程资源,或者实验的环境和材料都是一等一的强。

理论课各位老师上课的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吴学宏老师讲课直切要点,重点讲解同学不理解和易混淆的地方,同时能旁征博引,讲述许多知识点背后的故事,还有科研进展,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丝核菌属的一大特征:双核和多核丝核菌有营养型融合群的现象,其中双核的AGA~U共21个均是国外人研究发现的,而V和W是我国科学家的成果,W恰好是吴学宏老师团队的成果,想来AGW是这辈子都难忘了。韩成贵老师对于我们的文献阅读水平十分关注,每次课上时的文献翻译部分是让我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我们几个人在底下也跟着翻译,回想起来还是颇具乐趣。王颖老师和刘倩老师还负责我们的实验课,我还上了刘倩老师的农业经济真菌学概论,王颖老师的风格很灵活,尤其思考题的设置非常巧妙,我没想到大家在寄生植物那次如此认真,可以说得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我很后悔只是评价了一篇文献综述,至少画一张表情包博诸君一笑也好。刘倩老师的教学风格是稳健中带着活力,很多知识的讲述很生动,孢囊线虫的雌虫——白雌虫让我记忆深刻,真菌选修课上关于酒类发酵的柯南酒厂图片也让人忍俊不禁。还有秦志林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全面的实验材料,并且宝刀不老,也为我们解答了许多病害问题。

我觉得病理学有很多知识点还没有展开讲,很多病原物之外的防治操作未能实践到,也许未来课时可以开的更长?(如果真的增加了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打我)还有就是关于专业英语和文献阅读方面可以再给一些锻炼,实际上大家的能力并不是不足,只不过没有主观意愿去锻炼,又有些畏难情绪,当然也有学业负担的成分在里面。

祝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实验课程建设越来越好,早日成为国家精品课程。感谢教学团队的每一位老师的指导。


大三的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结课了,这个课像是大二的病原微生物课的延伸,病原微生物课讲的是各个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特点,而普通植物病理学还讲了各个病原物造成的病害,病害侵染过程、病害循环以及病害预测、诊断和防治。更重要的是,普通病理学课的各个部分都由专门研究该部分的老师讲课,每个老师都很高的专业知识储备且各有不同的授课风格,让我们学习到多样且专业的知识。

关于理论课。吴学宏老师讲了病原真菌和防治方法,他对病原真菌的研究很深入,使我弄清楚了锈菌的生活史,镰刀菌和丝核菌的特点。吴老师喜欢举各种奇怪的例子让我们理解知识,还喜欢对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确实有被教育到)。我很认同吴老师说的我们作为农大植保人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我们作为植物医生是一件很骄傲的事,自我认同感十分重要。韩成贵老师喜欢点人翻译英文文献,虽然很害怕,但被点起来翻译的那篇文章里原本不认识的单词瞬间就记住了。王颖老师讲的是植物病毒、寄生性植物和侵染过程,每个部分的讲解都很详细。王老师喜欢留有趣的课堂作业,我喜欢写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需要自己思考且有创造性的作业(对自己写的列当诗十分满意)。刘倩老师讲的是病原线虫和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让我终于能分清根瘤、根结线虫和孢囊线虫的区别,以及锈病夏孢子居然能飞4km!

总之这门课我上的很开心,我喜欢老师们热情且自信地讲授自己研究的成果、传授自己的知识,当我看着老师们这样认真地研究一样东西,就会充满力量。


时间过的真的好快,眨眼间就结课了。留在我印象里的还有四位老师不一样的风采,现想起来这门课还是很有趣的,就是要考试(如果不考试就更快乐了哈哈哈哈,当然是不可能的)。

我还记得吴老师上课的时候,总是会提到农大人,农大精神,农大情怀。他上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此处应该有掌声。哈哈哈哈,我们也乐此不疲,因为真的很值得钦佩,讲的东西也都很有价值,不是书上空荡荡的,也不是在课件里面一板一眼的,而是吴老师自己工作了几十年总结出来的经验,我认为这些都很珍贵。我也想向吴老师学习,不管以后从事什么行业,都能一板一眼,认真细致,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从小我突破出来(虽然现在还在找寻自己的路上,我相信我可以的)。

接下来就说说我对韩老师的印象。(韩老师上课好恐怖,因为会翻译文献,而且是一大篇一大篇的,翻译不出来的时候真的好社死)。我那天无意间在韩老师制作的PPT的第一页左上角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熟悉的世界,但我们未必了解。这句话看起来感觉会很简单,但是细想之后觉得有那么点意思。联系到生活里,我每一年的思维模式也都在经历着破碎和重组,以接收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我之前没有一刻能像现在这样对自己和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我好奇自己能成长到什么地步,我也好奇这个世界有多大的空间期待我去扩展。我未必了解,但我有这个信心。

还有最亲切的王老师和刘老师。在这门课的授课中,感觉最亲切的就是这两位老师了,因为年龄差距也不是很大,老师们也没有老师的那种架子,就像朋友一样可以聊天唠嗑。实验课也很有意思,经过四次实验对柯赫氏法则的验证,也就到了尾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不同的知识,也学到了很多实验操作上小的点。这种收获是难以言喻的。奥对!还有那个寄生性植物的作业,绘图、诗歌,我也看到了身边同学们的才华,真有些自愧不如!不过最终还是很有收获,在这种欢乐中学习到了知识,我也很喜欢这种课堂氛围。

对于学习这门课程,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病毒呀,真菌呀,它们的特征以及发病的特点。让我开始对植物病理学产生了兴趣,宏观都看到了,微观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很好奇,也很期待。好奇生活中怎么会有这么多有趣的事情,期待我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我一直在想,课程结束啦,课程感想好像不太好写,写点什么呢,这些都是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文字,这里面的一幕幕我都记忆犹新!


作为一个大二微生物与植物病原学就学得不大好的学生,在上普病和普病实验之前,说实在话,我心里多少有些发怵。然而如今回想起来,心中的种种担忧不知何时早已烟消云散。今天是2021年11月22日,上完了最后一节普通植物病理学,又写完了普病实验的最后一次实验报告,或许此时正是对自己的“普病之旅”做个总结的好时机。

打破“墨守成规”,不按套路出牌。这是我回想起普病课来印象最深的感受。经验丰富的韩老师和吴老师并非刻板的老先生形象,他们的课堂生动有趣又紧跟植物病理学最前沿,上课的途中我时常感叹这样的课堂如同涓涓清泉,知识丰富如泉水喷涌的同时,又充满新鲜的活力。年轻的王老师和刘老师讲课又如此熟练且“硬核”,特别是王老师布置的有趣作业,想必多年后依然不会忘记。

我最喜欢的环节是王老师的作业展示,这时候会突然发现身边同学的隐藏技能,没想到大家这么擅长绘画或者写诗。小声说一句,非常惭愧自己画的独脚金写错了名字,以后必不能再错了(在课堂上展示大大的“独角金”确实令人难忘)。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教师感想

吴学宏教授

本人本硕博均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在学期间受教于裘维蕃院士、曾士迈院士、雷新云教授、肖悦岩教授、李怀方教授等多位大师,对我校植物病理学的历史、传承以及创新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自2004年我开始讲授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参与组织课程的实习实践并担任指导教师,在与本科生相处的十几年中,深感这门课程在学生专业思想的培养以及今后职业竞争能力的塑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进入新时代,将围绕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紧跟国际前沿,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科研促教学,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尽职尽责,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和乡村振兴培养人才奉献自己。

韩成贵教授

普通植物病理学作为我校本科植保专业的骨干课程,先后有一级教授林传光教授、陈延熙教授、曾士迈院士、雷新云教授、肖悦岩教授等主讲。本人上学期间有幸多次聆听陈延熙教授、曾士迈院士和裘维藩院士等一代大师的学术讲座,博士毕业后即参与本课程的实验实习及理论教学工作,2000年以来担任主讲教师,十分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实行老中青结合和传帮带,薪火相传,做好继承与创新发展。主讲教师吴学宏教授代表团队获得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既是对于教学团队教学工作的认可,也是教学团队一个新的起点,进一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乡村振兴植保专业人才。

刘倩副教授

自2014年加入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以来,吴学宏教授和韩成贵教授帮扶我很多,包括随堂听课、教学建议、教学小组讨论、集体阅卷等等,真正做到了传帮带,本人也从参讲实验课、主讲实验课到参讲理论课,一步步获得了成长。在教学创新方面,王颖老师和我也一直在探索新的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如通过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布置课后思考题或多种形式的作业,同学们也更多的投入课程的学习,反馈也让人惊艳。相信课程团队必会做好继承与创新发展。

王颖副教授

2015年入职后有幸加入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从一开始在两位主讲老师的课堂上随堂学习,到第一次站上讲台,再到2020年参加学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从最初的紧张、忐忑、不自信,到现在逐渐摸索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感恩团队主讲老师耐心细致的“传帮带”,感动每一届学生真实真诚的课堂反馈。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祝愿我们的课程建设越来越好。

张宗英高级实验师

自加入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以来,我一直承担着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随着我对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课程的具体实践,深刻认识到这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见证了整个团队对这门课程新的授课方式的探索,也感受到了这门课程紧跟时代前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的实际应用等各方面的倾情投入。感谢各位老师在工作中给予我本人的支持和指导。在新农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有这样一支团结向上的团队,相信普通植物病理学的课程建设会越来越好。


图文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团队

排版 | 刘艺珺


往期精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云”访我校调研交流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

金课解密XV | 立体教学,教科结合-走近《植物生物技术导论》

光明日报 | 林万龙: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